本周即将迎来“五一”假期,在旅游流、探亲流以及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的叠加下,无锡境内的沪蓉、锡沪、京沪等高速公路将迎来出行高峰。为有效应对节假日期间的车辆大流量,无锡公安交警根据“五一”期间道路交通特点,以“防控援”工作法为抓手,采用防雾警示灯光系统、声光电一体化警示系统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全力保障“五一”假期路畅民安。
(资料图片)
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全力做好“主防”预判
沪宁高速无锡段作为京沪、沪蓉两条骨干交通网并线段,今年以来日均流量达18.2万辆,峰值流量达24.6万辆。“今年‘五一’假期高速公路将呈现短时流量大、潮汐式等集中出行特征,出行以中长途加本地游为主。”交警支队高速一大队教导员王宽锋说,预计从4月28日开始,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枢纽段将迎来车流高峰,高峰时段日均流量预计超过20多万辆、峰值流量达30多万辆,以私家车自驾出行为主。
为应对大车流的到来,高速一大队会同宁沪高速无锡管理处先期开展排险除患专项治理。交警部门对事故多发路段进行分析研判、实地踏勘,制定问题隐患整改清单,通过“一点一策”落实“工程性改造”,分别在高速公路上下道口增设警示预告标牌,有效预防变道、追尾事故,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今年以来,交警部门已排查路口路段28处,累计新增橡胶反光隔离桩508个,道路指示标牌8块,便携悬挂式声光电警示设备16套。
G2京沪高速无锡段虽然全长仅34.5公里,但日均双向车流量达到8万辆,每逢节假日时,大流量集中在由南向北方向。“京沪高速无锡段璜塘收费站附近,河流较多,团雾多发。为有效预防团雾危害,我们在京沪高速无锡段1082公里至1083公里的弯道上,安装了一组太阳能警示灯。”高速二大队大队长贺文彧说,这是交警部门在全省率先试点防雾警示灯光系统,全长一公里,每间隔四米一个。在夜间和雾天,白色的灯光格外醒目,成为驾驶人雾天行车的好帮手。
智慧管控、疏堵提速,全力做好“主控”保畅
在大流量情况下,关键节点往往最先也最容易出现拥堵状况,进而影响高速公路通行效率。例如,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在重大节假日期间,辖段8个枢纽、互通的车流源源不断地汇入沪宁主线,并道事故频发,令原本超负荷的道路通行“雪上加霜”。
为提升主线通行效率,高速一大队针对辖区枢纽、互通匝道等合流部位易拥堵的情况,采取合流点“N+1”汇入法,即以保主线为原则,采取保证支线1股车道逐步汇入主线N股车道、匝道红绿灯管控以及应急车道动态开启等手段,有效减缓匝道汇入车流对沪宁路主线通行的影响。
事故不仅容易形成堵点,且容易引发次生事故,造成更严重后果。“利用激光、爆闪、高音警报的声光电一体化警示系统,向驾驶人提前发出预警,提升其途经事故多发路段的行车安全意识。”高速一大队指导员蒋嘉说,声光电一体化警示系统就是通过12套激光光幕、2套文字投影、13处定向喇叭等设备,对驾驶人进行全时空立体警示,提醒驾驶人重要节点谨慎慢行。该系统投入使用后,沪宁互通枢纽等重要路段夜间事故发生率下降17%。
“江阴大桥是省内重要过江通道之一,今年‘五一’假期,京沪高速无锡互通到江阴大桥段容易出现车多缓行情况。”高速二大队民警华壮丽说,针对车流高峰期车多缓行状况,交警高速二大队将启动一级勤务,全员在岗疏堵保畅,并运用“大流量工作法”,采取“守巡结合,循环补位,网巡联动”的方法,全力应对“五一”大流量。
整合资源、快速处置,全力做好“主援”联动
发生交通事故后,往往涉及交警、路政、养护、救援等多方联动,事故的处置效率、协同水平极大地影响路网恢复通行时间。“以快保畅,加密救援布点,动态循环补位,提高救援时效。”蒋嘉说,无锡交警积极协调“一路三方”,联合开展亮灯、喊话、巡逻,做到见警车、亮警灯、鸣警笛,最大限度控事故、防意外,确保高速主线畅通。同时,交警部门在14处主线应急救援港湾、4处救援驿站及收费站内广场屯兵值守,采取循环补位模式快速响应处置交通事故及拥堵警情。目前,高速一大队辖区警情3分钟出警率达100%,5分钟到场率达78%,10分钟有效疏通率达71%。
在重大节假日期间,高速车流量大,一旦发生事故,每耽误1分钟都会导致后方车辆排队积压。“对于一些碰擦、追尾等轻微的交通事故,采取高速公路‘快处快赔’模式。”交警支队高管科民警臧宇豪说,今年“五一”期间,交警部门在无锡境内高速公路设置了包括无锡东、无锡北、苏南硕放、江阴南、梅村服务区等在内的9处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点。
在此基础上,交警部门还大力推动道路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服务平台在高速公路实践应用。“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双方只要通过手机一键报警,交警视频远程取证、实时定责,实现3分钟撤离现场、5分钟推送事故认定书。”交警支队事故大队副大队长房子元说,交警部门创新打造“e路通”道路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服务平台,并在高速公路实践应用,通过视频报警、远程定责,让事故处理更简单、更高效、更安全。目前,沪蓉高速交通事故“e路通”平台处理率约为40%。(杨柳)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东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