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学校正式启动了口述校史工作。2022年,《寻访·记忆——口述校史》出版,本书通过对老专家、老校友的口述访谈,围绕学校学科发展、体育运动、老校友、78级研究生4个方面,追昔抚今,继往开来,昭示先行者的艰苦奋斗,鞭策后来人开拓创新。
(相关资料图)
问
访谈组:
您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到北京矿业学院求学前,您的个人学习经历和家庭情况吗?
陆作兴:
1937年,我出生在辽宁丹东,高中就读于北京三中。我的父亲是刺绣设计师,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画画。高二时,北京市组织即将参加高考的中学生参观各大高校,我当时参观了两所大学的两个专业,一个是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另一个是北京矿业学院矿山企业建筑专业。那个年代我们国家急需发展重工业,尤其艰苦专业,所以我就被优先录取到了北京矿业学院矿山企业建筑专业。
问
访谈组:
您在1957年考入北京矿业学院矿山企业建筑专业学习,可以介绍下当时专业学习的基本情况吗?
陆作兴:
入学后,学校给我们介绍了矿山企业建筑专业。这个专业是5年制,主要是为煤矿服务。了解了学习目标之后,大家都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奋斗。后来我们到矿上实习,首先就是要下井,并且每一个同学都必须拜一个工人为师。当时我们下井跟着师傅干的事情就是掘进,从底下的巷道向上打反井。那时虽然艰苦,但我认为这很光荣。到大三的时候,我被学校抽调出来工作,当时叫脱产(当年大量学生脱产参加工作,都按毕业算),于是我就到了院刊(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校刊)编辑部做助理编辑、编辑。1980年,我被送到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进修建筑学专业,一年后又到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继续学习建筑学。最后我和建筑学专业78级学生一起完成了毕业设计。
问
访谈组:
您作为北京矿业学院的优秀校友代表,在您的艺术与设计画册中,记录了许多在北京矿业学院学习生活的作品。您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呢?
陆作兴:
上学时,我是美术社社员。美术社经常搞美术活动,请北京的一些知名画家到学校开设讲座,还承担学校的宣传任务。1959年,国庆10周年在北京举行游行时,游行队伍里边有彩车,我们学校也要出一个彩车,这个彩车就是由我来设计的。我用木板做成一面旗帜,同时在上面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头像,装到车上就是一面向前进的红旗。在当时国庆游行的时候,可以说没有这样一个形式的彩车,这是我们学校的首创。
问
访谈组:
您在北京矿业学院时期曾记录了学校当时学生活动和农场劳作的场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陆作兴:
1960年,北京矿业学院在延庆县办了个农场,教职工轮流去劳动。那时我每天要到这个农场去放牛。我觉得每天都在荒地上放牛,时间有些浪费,于是就利用放牛的休息时间来画画。我规定自己一天起码要画一幅速写,这为我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这些后来汇编入我做的美篇《陆作兴教授肖像作品附农场生活》。
问
访谈组:
您可以讲一下您和前辈们一起创办建筑学专业的经历,以及任教期间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哪些吗?
陆作兴:
学校从三汇坝迁到徐州后,学校大搞建设,系主任提议我们要办建筑学专业,于是我们几个建筑学老师就决定开办建筑学专业。建筑学专业设立以后,我首先承担了两门主课。一门是建筑设计基础,另一门是美术。这两门课,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所以建筑学专业的同学一入学,首先就会同我见面,我向他们介绍专业和课程。我在教学当中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这很重要。
问
访谈组:
您可以分享一下您在研究科研项目立体浮印法时的经历和感受吗?
陆作兴:
所谓的立体浮印法,就是把油性的颜料洒在水面上,在水面上形成各种颜色形状的花纹,再不断地搅拌,从而在水面上形成各种造型。这时候,就把纸或板慢慢插到水里面,于是在水面上形成图形的花纹就原样印在了纸或板上面。所以,我们就叫它立体浮印。20世纪70—80年代,我们就做出了一个立体浮印的桌子和鼓形凳,我们成功地把仿大理石纹的图形印到上面。我和王锡峰老师一起研究的立体浮印法于1987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后来我们利用立体浮印法,对我国的10架波音707飞机进行了翻新,为国家节约了外汇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当年价)。立体浮印法后来获国家发明奖。
问
访谈组:
您作为矿大前辈,对当下学校的学科发展有什么期望和寄语?
陆作兴:
我们学校从1985年招收第一届学生至今已经37年了。现在我们已经拥有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了全国高校建筑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获得了国际评估认证的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底,建筑学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我最衷心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创造人类最美好的空间。”这也是我们建筑学专业师生的奋斗目标。要把我们的专业办好,就要不断创造。我们学校建筑学专业目前最大的一个目标就是办成博士学位授权点,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特别鸣谢——陆作兴老师对本稿的亲自审定和大力支持!
往期精彩回顾
来 源/《寻访 · 记忆——口述校史》 图 片/李艳玲 本期编辑/林子渝 责任编辑/王丽晔如果喜欢,请点亮“在看”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东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