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大理的宾川县,紫皮独头蒜是当地特产。鲜蒜表皮为紫红色,晒干后表皮变成淡紫色,这种紫皮独头蒜大蒜素含量约是普通大蒜的3倍。
独头蒜产量低、数量少,物以稀为贵,市场上普通大蒜大约3元一斤,而宾川独头蒜最贵能卖到11元一斤,是普通大蒜价格的3倍还多。别看现在成了宝贝,就在3年前,独头蒜还是市场上卖不掉的品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把紫皮独头蒜卖出名堂的,是宾川26岁姑娘晏林英。她2019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3年多,在电商平台拼多多开店,只是独头蒜一个单品,销量就有7000多吨,最多一天卖出4万多单,线上销售额突破5000多万元。
一个独头蒜,带动一串产业链。在宾川,种植户们已经摸索出专门种植独头蒜的办法,把一亩地产独头蒜的概率从20%左右提高到约80%,每亩地产值比原先高出不少,种植户们的大蒜不愁卖,腰包也鼓起来了。
大山里曾经不起眼的独头蒜,如何摇身一变,成为能致富的“明星果”?“其实走出大山的路很不平坦。”晏林英说,多亏电商助力,给独头蒜插上“翅膀”,越过重重山头,直接飞上人们的餐桌。
电商助力,大蒜“飞”出大山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当时,正值宾川大蒜开始上市的时节,外地的收购商进不去,当地大蒜一度滞销。
晏林英的父亲晏必军是大蒜行业里的“老将”。最初他干过5年多的代收,2008年,大蒜生意刚有起色时,晏必军就联合当地5位村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并按照社员的积分贡献率每年分红。光景好的年份,合作社分红超过百万元。
晏必军的线下市场销售渠道稳定,宾川的大蒜卖到广州、贵阳、昆明。不过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老将”的各种手段都难以施展。晏林英当时在家上网课,她提议,可以在拼多多上开店,试试看。
大理宾川,工人们正在晾晒独头蒜。朱枫 摄
其实当地人也有开网店卖大蒜的,销量一直不高。2019年暑假,晏林英也尝试过,因为不会运营,只能每天零散卖出去几单。晏必军看女儿自己当客服,自己打包发货,总觉得电商销售成不了气候,“你这小箱小箱的能卖多少?干一个月不如我一个挂车卖得多”。
形势所迫,再次开店,“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好在拼多多的开店流程还比较简单”。学校复课后,晏林英偷偷跑到昆明的电商公司实习,做了将近3个月的运营助理。与此同时,她通过各种渠道上电商课程,拼多多平台官方也会提供一些培训机会。不过,这事给父亲知道后,他有些恼火:“怎么还学会逃课了?”
边学习边实践——电商平台上,图片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要仔细制作,以体现商品的品质和特色;可以注重描述性关键词的运用,个头最大的果王数量少,“稀缺”标注得要更醒目……
不过,返乡电商创业的第一年,晏林英虽然成功打开了缺口,但一直没有太大突破,平台上排名始终徘徊在“腰部”,核心问题出在产品价格上。
“我知道拼多多是看电视上放的广告。”晏林英了解到,拼多多起家于农业,通过“农地云拼”打造全新农产品供应链,成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她尝试下来发现,拼多多的消费者大多是既讲究生活品质,又“会过日子”的年轻女性,她们在网上购物时,对性价比要求高。
不过,晏必军做了多年的线下市场,把每一单的利润看得很重,一直不肯降价。为了防止女儿私自改价,晏必军经常打开女儿的店铺,把每个链接都点开查验一番。
“同样的大蒜,电商没有中间的经销环节,所以价格要比线下市场便宜很多。”晏林英说,“与传统模式不同,电商的逻辑就是薄利多销,销量上来之后,后期的利润很可观。”她与父亲反复沟通却无果。2020年下半年,由于大蒜价格卖得比别人高,销量一直上不去。
“看到平台其他商家卖得那么热闹,也慢慢开始思考女儿的话。”关键时刻,晏必军及时转变思路。2021年春节,晏林英第一时间对大蒜降价,效果立竿见影,店铺订单日均超过4万单,单日销量超过50吨。再加上拼多多高流量助力,每逢时节还有专门引流活动,又过了半年,店铺销售额已远远超过线下市场。
见识到电商的威力,晏必军开始把大蒜的渠道重心转移到电商平台。为了配合新的销售模式,他还改革传统的大蒜收购中间环节。
往年,每逢宾川大蒜上市时,各地的商贩蜂拥而至,低价收取村民的大蒜,转手再高价卖出,赚取中间的差价,晏必军此前也经常从小贩手中收购大蒜。后来晏必军改变了策略,先后成立了三组采购组,亲自到田间地头收购大蒜,为的就是打掉中间的差价。“每个环节省一点,成本就下来了。这样村民可以多卖钱,消费者也能多省钱,两头都受惠。”晏必军说。
从那之后,当地大蒜没掉过价,也从未再出现滞销的情况。
大理宾川的独头蒜通过拼多多卖出一片“新天地”。朱枫 摄
线下少见的独头蒜,线上大火
线上销路打开了,但对于晏必军来说,把独头蒜销售出去仍是心头大患。独头蒜在线下市场认可度始终不高,很多人觉得没见过,更没吃过。
实际上,独头蒜并不是专门的品种,大蒜种下去,既可能长成独头蒜,也可能长成多瓣蒜。通常1亩大蒜,产独头蒜概率在20%左右。独头蒜销售一直是行业难题。
以前,当地线下渠道都是销售干蒜,通常把独头蒜分为大中小三个规格。市场上,直径在2.8厘米到3.5厘米的中号独头蒜还比较好卖,能卖到7.5元一斤。其他两个规格的就不好卖了,尤其是直径在3.5厘米以上、有鸡蛋大小的大号独头蒜。大个鲜蒜加工晒干后,皮皱皱巴巴的卖相不好,而且皮也厚。晏必军经常发愁,四处打电话“请求”经销商拉走,卖价也比中号的每斤低一元左右。
“线下市场卖不掉,要不放线上试试?”晏林英心想。当时,独头蒜在电商平台上是非常少见的品类,只有一两家小店有售,销量不高。
毕竟是市场上不要的货,晏林英把价格降到最低,以鲜蒜的形式销售,没想到第一批独头蒜很快卖完了。有段时间,市场上剩下的大果太多,拍下订单全部发大果。消费者反馈很好,味道辛辣,剥皮方便,长相也喜人,有消费者说:“白白胖胖,像小笼包一样。”
大号鲜蒜不仅迎合了线上顾客喜欢新鲜、大个农产品的需求,还避开了干蒜卖相差的麻烦。并且北方地区鲜蒜一般在5月到6月上市,而宾川县鲜蒜上市时间为1月到5月,正好跟北方鲜蒜上市时间错开。晏林英抓住鲜蒜水嫩鲜亮的特点进行视频推广,还把很多种吃法拍成视频放到店铺首页。难卖的大号独头蒜一下子火了。
晏林英宅在家里上网课,并尝试开网店卖大蒜。李新民 摄
小号独头蒜怎么卖出去呢?小号独头蒜直径一般在2厘米到2.8厘米,晏林英给它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珍珠蒜。珍珠蒜因为剥皮麻烦,一直不受欢迎。但在分析后台数据时晏林英发现,每年腊八节前,都有一波买蒜的高峰。晏林英以泡蒜这种形式将珍珠蒜推荐给顾客。
晏林英惊喜地发现,独头蒜相对于其他果蔬,更适合电商。独头蒜本身是个球体,皮比较厚,耐摔耐放,打包过程中,不用加那么多包装材料,一个箱子装满就可以拉走,其他水果为了防止磕碰,可能要加托盘、泡沫、网套等。卖出去的独头蒜好评率很高,需要解决的售后问题、再次投入的售后成本都比较少。
晏林英通过拼多多后台销售大数据了解到消费者具体需求,并因此改变了当地单一的大蒜销售方式,主打差异化的销售策略。现在,线上1月至5月销售鲜蒜,主推大果;6月至12月销售干蒜,主卖中果和小果。还把独头蒜细分为7个规格,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晏林英的店铺销量迅猛增长,2021年1月,卖出了1天4万多单的纪录,一天销售额就达到160多万元。
独头蒜通过拼多多卖出一片“新天地”,种植户们也学着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将多瓣蒜和独头蒜分开种,独头蒜不再是“附带”产物。相比普通的多瓣蒜,独头蒜种起来相对费劲。多瓣蒜的种植方法叫点种,而独头蒜的种植方法叫撒种。撒种的关键就是要精准控制种植密度。把种子均匀撒出去,然后快速给种子安排好合适的间距。间距过大容易长成多瓣蒜,间距过小又影响独头蒜的个头。
晏林英把大号独头蒜鲜蒜卖到了7元一斤,比之前每斤干蒜卖价还要高出5角钱。其他同行也纷纷效仿,难卖的大号独头蒜成了抢手货。给种植户们的收购价也跟着提高。
在宾川,种植户们已经摸索出专门种植独头蒜的办法,把1亩地产独头蒜的概率从20%左右提高到约80%,每亩地产值比原先高出很多,腰包也跟着鼓起来了。
聚沙成塔,大蒜产业再上台阶
拼多多的大蒜畅销榜上,排名前20的商品,晏林英家的占了七八个。紫皮大蒜类目的大蒜排行榜,晏林英运营的7家店铺几乎全年都在榜单上。可以说,晏林英已经做到了拼多多大蒜品类的第一名。
但她不止步于此。以拼多多为核心阵地,晏林英有了底气,她进一步拓展版图,形成多渠道销售,进一步打响宾川紫皮独头蒜的品牌。
在晏林英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的房子经常漏雨,但父亲却不管不顾,反倒借钱买了一部“大哥大”、一辆摩托车。“当时非常不理解,现在才知道他是为了跑业务,而跑业务最重要的是效率。”晏林英说。
分拣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将收购上来的大蒜进行分拣。朱枫 摄
店铺单量暴涨,发货的压力很大。晏林英还曾因为打包数量超出负荷、发货时间超出平台规定被罚款。她由此反思,后端分拣、打包的效率至关重要。为了保障及时发货,晏林英引进了当地第一条集大蒜分拣、封箱和贴标于一体的全自动流水线,单日可承载50吨的大蒜分拣任务,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进一步降低了中间的人工成本。
另外,“个头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晏林英说,独头蒜往往通过人工手检,肉眼分辨大小,这种方式挑拣出来的个头差别比较大,“大果可能是鸡蛋大小,也可能是乒乓球大小”。果子外观品质不标准,参差不齐,售后问题可能由此增多。晏林英同样引进专门的机器,用机器分级,精准到毫米尺寸。机器还搭配了一个倾斜斗,用震动把大蒜上携带的泥土初步清洁。
去年,一位电商主播找到晏林英,问她能不能供货,直播间挂链接卖出去的大蒜,直接从仓库发货。晏林英自己算了笔账,“他们卖的价格非常有吸引力,利润空间更大,直播团队4个人一天挣的钱比公司10个人挣的还多”。
晏林英转念一想:“直播,我们源头厂家也能搞。”她再次踏上学习的旅程,四处找培训班上课,了解直播行业规则。
“直播是真实的人,实实在在的实时直播,每分钟状态都不一样,这种变动对直播效果影响很大。”晏林英起初实景直播,跑到大蒜地里,阳光太刺眼,大蒜品质无法通过镜头展现;跑到山脚下,没信号,有时候风声太大,通过话筒传出去很刺耳,衬得主播声音不够响亮。主播很辛苦,风吹雨打日晒,吃饭得送到田里,想上厕所都得四处找地方。晏林英硬扛了一段时间,将设备更新换代,换成绿幕背景的室内直播。
目前,晏林英的直播店铺全平台粉丝数已超过50万。
晏必军建议女儿搞一个“电商创业园”,在自家仓库单辟一块区域,改造成办公场所,并为当地的年轻人提供办公设备和大蒜货源,让他们自己干,利润甚至也可以让年轻人拿大头。“我们当地电商基础不差,在电商协会注册的会员就超过200家,其中,‘90后’商家占比超过三分之二。”晏林英了解过情况,不过,大多数商家规模比较局限。
“我很幸运,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创业的起点比较高。”晏林英说,下一步,她打算整合供应链资源,联合年轻人的运营技术,一起加入电商创业的大军,让宾川的大蒜产业再上一个台阶。
栏目主编:崔家琛
文字编辑:俞宏浩
本文作者:董齐兴 孔令君 巩持平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东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